首页 文化资源中医药文化资源

分类列表

孙思邈大医精诚

2020-09-29 11:01:39

来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唐代名医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卒于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活了102岁(有的考证说他活了141岁)。人们把他当作“神仙”,尊称为“药王”。 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读书,每日背诵1000多字,有“圣童”之称。他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跟他一样,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竟得不到治疗而悲惨死去,这些事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18岁开始,就“志于学医”,并下了很大的苦功,20岁时医道学成,而且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学问非常渊博。隋唐两代帝王屡次请他做官,他都“固辞不受”,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而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孙思邈救治病人不但不畏艰苦,不避寒暑,而且从不嫌弃病人,不怕脏臭,不怕传染。他说:凡遇病人患疮疡或痢疾时,虽脏臭不可闻,人们都不愿接近,但作为医生要有同情怜悯之心,不能有丝毫厌恶之意。他在麻风病流行时,亲自率领600多名病人同往深山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亲自看护病人,“莫不一一抚视”,并把治疗情况作详细记录,治愈60多人。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法。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维生素A缺乏症(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同时,在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发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果然很是灵验,不到半年,周围几家富人的脚气病都陆续治好了。

孙思邈行医中始终坚持做医生的道德品质,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开篇即列《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篇,着重阐述了医德的重要性。他告诫学医的人们,一要热爱祖国的医学;二要对医术精益求精;三要视病人如亲人;四要不为名利行医;五要不畏艰险赴救;六要加强责任感,诊治无差错;七要医生和病家不谈与诊治疾病无关的话;八要对患者一视同仁;九要切勿骄傲;十要团结同道,不得诋毁他人。


0.3672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