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资源医药荟萃

分类列表

瑶医药的诞生

2020-09-28 14:03:48

来源: 北京瑶医医院

岭南无山不见瑶,耕山依林莫徭赋。瑶族是东亚的一个古老民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有一首在当地广泛流传的瑶族歌谣说,“先有瑶,后有黄帝朝,盘古开天是我祖,世间最早我盘瑶”。

瑶族先祖可溯源到伏羲与神农时代,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当炎、黄阪泉大战后,炎帝神农的实力受到很大削弱,炎帝部落联盟中的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废第八代炎帝榆罔自立为炎帝,榆罔与黄帝结盟,败蚩尤于涿鹿。九黎余部南奔,聚集土著,建立三苗,又北上逐鹿中原。在尧、舜、禹时又多次受到攻击,再次南迁,占据江汉、洞庭、彭蠡平原,成为荆蛮。商伐芈,周征荆,至周成王时熊绎统有江汉,国号楚,境内的三苗氏族不与中国同号溢。秦灭六国,楚民大部归顺,遗民东奔西逃南窜,构成了后世畲、苗、瑶族的基础。聚居在长沙郡、武陵郡蛮族,史称“长沙蛮”、“武陵蛮”,是为瑶族先民。三国时代,吴、蜀对峙,吴派潘浚、吕贷进剿“蛮人”,瑶族部分先民被迫迁入岭南山区。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动荡、大迁徙、大分化、大融合,长沙、武陵崇信盘瓠的蛮人部落不服王化,不交赋税,拒服徭役,逐渐形成莫徭部族群体。隋唐鼎盛,瑶民社会繁荣稳定。莫徭部族逐步形成比部族更高级、规模更大、具有民族特征的瑶族共同体。

几千年以来,瑶族人民都常住于山林之中,生活环境是极其困难的。为了自己的繁衍与生存,他们在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运用山林中的一切资源尝试发掘了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并总结出了探索与治疗的方法。日积月累之中,他们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代一代的总结与传承的同时,又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医术,最终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医药理论和实践。

一、瑶医药的起源

在历史记录中,有一个关于“梦中得方”的传说,在远古时代,盘瓠为了立国于中土,曾经率领人民披荆斩棘、驱虫逐兽。一日,有一位瑶民不慎脚部受伤溃烂,经久不愈,后在夜寐中得一须发皆白的老翁指点,给了他了一个以大黄为主的三药药方,瑶民醒后感到非常惊奇,就照着方子熬药外洗,没过几天溃烂的地方就全好了。此后该人便以此药方治好了许多同样的患者,百姓将他称之为“仙生”。可以说,瑶族医药在古老的年代已经开始萌芽。

由于环境及条件等原因,瑶医、药并没有专门的典著,但是在一些古籍和地方志中,却有许多零星的记载。比如瑶家一宝的灵香草,就多处见于宋代典著之中,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就记录了“唐人谓之玲玲香,亦谓玲子香”、“凡深山木阴湿濡之地,皆可种也,并将种植所得的灵香草,熏以烟火而干之”这一段记载了将灵香草运往山外出售前的操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对灵香草有过记载,将之作为药用载入。除了用灵香草作为香料拿来驱虫、驱蚊之外,瑶族先民还将它普遍用于治疗感冒头痛、腹痛腹泻、腰腿痛和皮肤瘙痒等多种疾病。在宋代瑶族用药就已经相当普遍,周密的《齐东野语》)中记载:“方春时,瑶女数十,歌啸山翁,以寻药挑菜为乐”。说刚到春天时,瑶族女性结伴数十人,以寻药挑菜为乐。由此可见,当时的瑶族人民可谓人人都能够识医采药,到距今三百年前,瑶族医药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瑶族长期以来,依深山而居……以砂仁、芋、楠、漆、皮、藤为利,至地力竭又徒他山”(清道光年间屠英《肇庆府志》)。清代李宗的《黔记》中更是记录道:“耕作之暇,入山采药,沿途行医”。

随着社会发展,瑶族人民充分运用了山林丰富的药材资源,利用草木的枝、根、皮、叶、花、果及各种药用矿物质和动物的骨骼等来治疗各种疾病,他们将医药的发挥做到了技巧灵活、手段多彩,而且保留了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他们认为导致人体发病的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于自然界的气象因素,如寒、热、风、湿等气象的异常;有物理外伤因素,如跌打损伤、烧伤、烫伤、金刃伤及虫兽伤等;有传染因素,如瘴气、疫毒、蛊毒等;有生活因素,如饮食、劳倦以及房劳等;有心理因素,如精神刺激等,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而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导致疾病的原因与结果又往往有着相互的作用,某一个病理阶段的结果,也会成为另一个病理阶段的原因,如痧、痨、痰、毒、瘀等,反过来作用于机体而成为继发病因。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气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相互传导、演变,在感受疾病的程度上、抗衡能力上有着很关键的内在联系。通过这样的医学理论,从而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比如除了望、闻、问、摸之外,瑶医常用的还有目诊、甲诊、掌诊、舌诊、耳诊等等。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和临床表现的症状特征,总结出了有风、锁、痘、痧等病症的名称。在治疗上他们除了采用本地的草药内服、外洗、外敷和熏、熨、佩带等之外,还有药浴、拔罐、药垫、火攻、杉刺、陶针、针挑、刮痧、挟捏、蛋灸、艾灸、油火灯灸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升华的结果。另外,瑶医治病讲究医药相结合,医药不分家,这是瑶医药最主要的特色。行医者必识药,采药者必懂医;行医而不识药则医不灵,采药而不懂医则药无效。瑶医自古以来都是自己诊病,自己采药加工,配方用药,其治疗的病种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及神经等各科,对一些疑难杂症的疗效非常的显著。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瑶医对药物的研究有很大贡献。很早以前,他们就可以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和临床所治病症的特点,将传统常用的瑶药总结归纳为“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药物的命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对药物的临床应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历史上,瑶医对我国百姓的疾病防控也曾作过巨大的贡献,例如瑶族“惧患痘,有出而染者,不得复入”(《开建县志》)及“有疫殁,则并焚其尸徙居焉”((阮通志》)等,这些记载都说明了瑶族先民很早就认识到某些疾病是会相互传染,也是可以预防的。此外,瑶家如果有人患上重病,家人会用茅草打结挂在大门上,或在大门横放一根竹杠以做示意;还有五月初吃“艾草”、“糯米”制成的“药粑”等这些风俗习惯,都带有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瑶族先民不仅重视疾病的治疗,在预防疾病方面也很有研究。

瑶医药从诞生至今,是经历了一个长远而艰辛的发展过程。早期的瑶医药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只靠口耳相传,很多奇方妙药因此失传,实为一大憾事。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瑶族医药的发展,鼓励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几十年来,不少关心民族医药的仁人志士,投身于瑶族医药的调查、整理、研究、提高的工作。

二、独特的养生保健方式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的民族,这个民族个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他们用淳朴自然的方式世代生息,是我国境内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山地民族。那里的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号称为湖南最大天然植物王国的江华瑶山,被称颂为“绿色宝库”,还有“杉木之乡”金秀大瑶山,这里的人民普遍长寿。最为突出的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的数据显示,巴马有3160位80至99岁老人,而截至2009年的数据,每10万人中就有百岁以上的长寿老人30.98人,居全世界首位。

广西巴马人的长寿现象并非始于近年,早在清朝时期,嘉庆皇帝就闻及巴马境内有一名叫蓝祥的瑶族老人,高寿142岁,特为其题诗曰"烟霞养性同彭祖,花甲再周衍无极"。近几十年来,巴马的百岁长寿老人数量持续递增,引发了世界关注。1960年的秋天,武汉医学院长寿科学研究所专家根据广西区卫生厅和公安厅提供的线索,首次到巴马作长寿考察,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巴马有百岁以上老人28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巴马有百岁以上老人50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巴马百岁以上老人有69名,占当时总人口的3.08/万。1982年经过《人民日报》报道,新华社用各种语言向世界播发,美国之音、法国路透社、香港大公报、明报、文汇报同时将长寿乡的现象进行了转载,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与重视,先后有路透社、美联社、英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丹麦、西班牙、比利时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记者、医学专家及大批游客慕名到巴马访问、研究、观光。日本电视台因此而拍摄了一个名为《桃源乡纪行·巴马之行》的电视专题片,在年度评比中获日本全国金奖。并于同一时间在日本26家电视台同时播放,全日本六分之一的人收看了该专题片。1991年日本长寿专家森下敬一博士在国际自然医学会上宣布广西巴马为世界第五个被发现的长寿之乡。同年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实地调查证实,巴马百岁寿星有81人,占总人口的3.58/万,远远高出世界其他四个长寿区百岁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

生活在巴马地区的人民之所以如此长寿,绝不是偶然。巴马的长寿老人以素食为主,常以玉米粉辅以青菜、豆类和薯类,煮成糊,以茶籽油和火麻仁粉煮菜。食粥长寿是巴马与其他四个世界长寿乡最大的区别。

除了在饮食上有所节制之外,瑶族人民还保留了一些十分奇特的风俗,比如:

(一)唱瑶歌防病:过山瑶唱山歌,瑶语叫“拔勉钟”,“拔勉钟”,没有曲谱,没伴奏,主要由“呵、呕、矮、哎”四个大修饰音阶组成六个小修饰音阶,不同的人在唱鸣时都有各自的区别,由于瑶族没有具体乐谱,在“呵、呕、矮、哎”四大修饰音阶中,能把歌词内容表达出来,这样需要训练好长一段时间。在学习之后,把“哦、尔、乌、黑、喝、衣”六个小修饰音阶掺插在其中。其次,把所表达歌词内容安排在每个音阶中,使音、词溶为一体,达到和谐完美动听。瑶族人健康长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爱唱瑶歌有关。人在唱歌时,会有利于扩大肺活量,提高呼吸功能。同时,唱歌是有节奏的体内按摩,在运气的过程中会冲开人体横膈膜,这种内部的循环按摩是任一项运动都代替不了的。另外,如果唱歌的方法正确,能够充分利用到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和内脏,这样可以消耗大量体能,也就是说如同做了运动一样。一个人在唱完一首歌后的氧气消耗量,与跑完一百公尺后的氧气消耗量效果相当。从舒缓情绪的角度来说,纵情歌唱,可以释放有助静心的荷尔蒙,让人身心愉悦,不易生病。在瑶族的山林里,几乎有人的地方就有歌声,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正是这种方式,让他们的身体十分健康。

与唱瑶歌防病类似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喊山”。喊山,顾名思义,就是面对大山,高声呼喊,将体内的浊气通过肺部的呼吸间隔性运动排出,是一种更为直接的防病方式。

(二)洗药浴祛病:住在大瑶山的瑶族,几乎很少有瑶族妇女患妇科疾病,这全都得益于瑶族千年传世古方——神奇的“三天出工”,亦称(三泡瑶药)。瑶寨妇女生孩子时,在不到一个小时之内,会立刻进入浴桶,泡药浴。第一天,泡第一泡神奇瑶浴:除异味,去秽气;第二天,泡第二泡神奇瑶浴:缩阴、收腹,修复受损器脏;第三天,泡第三泡神奇瑶浴:迅速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瑶族妇女产后三泡药浴后,三天后就可以下地劳作,上山砍柴,不怕风吹日晒,而且形体保持苗条,肤色红润,产后极少患妇科病。据介绍,在瑶族同胞中,一直流传着洗瑶浴的习俗。洗瑶浴不仅仅是瑶族人的一般习惯,更是瑶族同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瑶族人每天劳作后都会采集新鲜的瑶药泡药浴,并且瑶族药浴养生从小孩就开始了。

新生儿在出生后喝的第一口水,叫开口水,是用刺莲、焦栀子、麦冬、千里光、蝉蜕、双花等药熬水,给刚出生的宝宝喝,排出黑黑的胎便,这样,宝宝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可以有效预防黄疸等多种疾病。

瑶族药浴有着它自己的科学道理和健康理念:

一通:经络血脉畅通则百病不侵,经络一旦堵塞就会产生毒素淤积,也就导致了疾病的发生。瑶医药浴疏通全身经络,从而血流畅通,改善身体微循环,远离疾病。

二排:瑶医认为,“百病由毒发”,疏通经络之后,需及时排出体内内源毒素及新陈代谢产物,以及各种生活环境下的外源毒素。

三调:脏腑功能失调的情况下,人体就会处于不健康状态。瑶医药浴有效调节身体各脏腑功能,从而盈亏平和,杜绝疾病隐患。

四补:毒素排出体外之后,要进行全面的健康修复,营养均衡,调节身体机能,保证机体健康状态。

五养:养心安神,易睡安眠,提高睡眠及身体质量,从而达到保健养生功效。

(三)洗火澡治风湿:洗火澡被瑶族人称之为“下火海”,一般在夜里进行。洗澡的人用双手捧起烧得通红甚至还冒着火苗的火炭,像撩水一样往头上和身体四周撩去,整个状态和情景就宛如小孩在戏水一般,撩起的火炭四散,在夜幕下格外好看。洗火澡的人在整个过程中持续蹦跳,这个过程中会散发出体内的寒气,让整个经络运行起来,达到脏腑协调、气血平衡的效果。洗完火澡后的人,要离开火堆,逐渐减缓蹦跳的活动,让身体和心情逐渐平静下来。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疗法要经过专门训练,要有人指导,否则容易烫伤。

除了上面这些比较典型的习俗外,瑶族还喜欢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五月节来临的时候,他们会用艾草、糯米、白糖、粽子叶等做成药粑,在《本草纲目》中曾经有过记载,说“艾叶能灸治百病”,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止血散寒的特点,是养生健康良品。

正是这些取于生活的养生习惯,让瑶族人民保持着愉悦的心情、健康的身体,成为了一个真正长寿的民族。

上一页:暂无上文 下一页:覃氏瑶医世代传承

3.8456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