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色主题中医药红色主题展

分类列表

筚路蓝缕

2021-10-14 20:40:19

来源: “党史中的医药足迹”专题展

筚路蓝缕:红色医药伴随共产党燎原星火(1921-1937)

wps_doc_2(1).png


“医院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

1.红军创办的第一所医院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宁冈县茅坪的攀龙书院旧址成立了茅坪医院。

 2.《井冈山的斗争》                           

          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中亲笔写下红军医院创立中西医两法治病的模式。

          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两支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由于战斗频繁,红军伤员人数不断增加,但医院医疗条件有限,许多伤病员得不到有效救治为改善医疗条件,热心的群众甚至把伤病员接到家中照顾。


wps_doc_3(2).png

 

“红色华佗”

          杨振德(1875-1940),邓颖超之母,是位行医多年的老中医。大革命失败后,杨振德以行医掩护周恩来、邓颖超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32年,杨振德前往苏区与女儿团聚,并担任苏区中医大夫,深受战士和百姓的欢迎。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后因国共合作获释。1940年病逝于重庆。 

          傅连暲(1894-1968),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人,投身革命后,毅然捐出所有家产,1933年初担任中央红色医院首任院长。傅连暲医术精湛,被毛泽东亲切地称为“红色华佗”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wps_doc_4(2).png


我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校

我党创办的第一份医学专业报纸

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成立,1933年3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8月迁至瑞金。1934年10月,与傅连障主持的红军医务学校合并,在瑞金的上朱坊村的朱家祠堂内教学,将中央红色总医院作为实习医院。卫生学校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把“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作为卫生学校的办学方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卫生 学校后发展为中国医科大学。

《健康报》 

          1931年秋,总医院出版《健康报》,报道卫生行政和医院政治情况,交流技术经验,后来一直是总卫生部的机关报。长征后因战斗频繁,发行困难而停刊。1946年,《健康报》在黑龙江佳木斯市复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社迁到北京继续向全国发行。



wps_doc_5(1).png


“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苏维埃的责任”

1.苏区政府发起防疫卫生运动

         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发表第2号训令,提出防疫卫生运动的八条规定,把卫生运动列为加强和巩固阶级斗争力量的主要方面。

2.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一毛泽东《长冈乡的调查》

          1933年12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到兴国县上社区长冈乡作深入调查研究,在《长冈乡的调查》一文中总 结了苏区卫生工作的经验: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了我们的革命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致消灭疾病,是每个苏维埃的责任。

3.解决村民饮水卫生毛泽东带领挖井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瑞金城外沙洲坝居住。村里没有水井,村民吃水很不卫生。毛泽东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解决了村民饮水卫生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wps_doc_6(1).png


中医坚守苏区抗疫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际就十分关心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早在中共二大决议中就明确提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福利,设立工人医院等内容。在中央苏区时期,尽管物质条件极度困难,但中国共产党依然想方设法带领军民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并注意在防疫中采用中医中药方法,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1931年8月1日, 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内务委员会发布第一号通知,认为本次时疫的类型为风寒致伤饮食,病症大体为“头痛、气痛、腹痛”,有的寒热无定时,有的单寒,有的‘肚腹痛泻'根据不同病症,通知给出了十种指导性中药方剂:小柴胡汤加减、桂枝白虎汤、人参白虎汤、十神汤、柴芩汤、胃苓汤、东风散、大柴胡汤、白术汤、不换金正气散等。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政府的机关报。1932年1月13日,《红色中华》第5期发表社论《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指出:“防疫卫生运动,是保障工农群众和红军健康的运动,是巩固革命力量去争取苏维埃更大发展和胜利的运动” 通过发表疫病预防文章,《红色中华》向民众普及了防疫知识和卫生常识,推动了苏区防疫卫生运动的开展。


wps_doc_7(1).png


艰苦卓绝长征路上的医药守护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中医院院长丁世方率领医务人员在紧张的战斗间隙千方百计采集中药。长征沿途不起眼的中草药挽救了无数红军将士的生命。

长征之路艰苦卓绝,频繁的战斗、紧张的行军造成了不少伤病员。由于西药物资奇缺,医护工作者们把着眼点放在草药上,就地取材,形成了西药治疗伤员,中药治疗病员的一般救治原则,尽可能地保障了红军将土们的生命健康。

          马忆湘,湖南永顺人,土家族,13岁时参加长征,任红二方面军总医院看护。马忆湘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朝阳花》讴歌了长征期间红二方面军医务人员可歌可泣的动人的故事。该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走进长征,了解长征的经典读本。


wps_doc_8(1).png


长征路上挽救耿飚生命的秘方

          耿飚(1909年 - 2000年),湖南醴陵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长征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

          秘方,红军行至湖南宁远县天堂圩(今宁远县天堂镇)时,一位医术高超的老中医为耿飚治疗疟疾。由于部队奉命出发,老中医来不及配药,对民间医生而言秘方有时比命还重,但老中医思考再三仍将祖传秘方告诉耿飚,唯一的要求就是耿飚不再将秘方传给别人。老中医的无私可见其诚心和仁心,也表明了他对红军将士的信任和崇敬。长征途中医药物资奇缺,直至 行抵贵州黎平,耿飚才配齐了老中医秘方上的三服中药,他只用了一服,严重的恶性疟疾就基本消除,剩下的两服,在延安又先后治愈两例疟疾病患。而耿飚将军也信守诺言,一生都未曾 向人吐露秘方的内容,彰显了共产党员取信于民的优良作风。


wps_doc_9(1).png


“红军菩萨”

          龙思泉,男,广西人,自幼随父亲学习中医知识,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卫生员。 1935年1月,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在休整期间,担任卫生员的龙思泉不仅承担起为战士们治病的工作,更积极为当地仍在贫困和疾病中挣扎的苦难群众看病。民来到卫生所,哭着乞求龙思泉随他回家为身患重病的父亲看病。龙思泉请示领导同意后,立即背上药箱,顶着寒风,走了20里山路来到农民家中,为其父亲诊病当龙思泉治好病人准备返回时,却看见路上挤满了前来找他看病的百姓。龙思泉毫不犹疑地又在这个村庄停留了下来。几天后,龙思泉离开村庄,在追赶部队途中,不幸被敌人杀害。村民们闻讯悲恸万分,冒死将龙思泉的遗体安葬入土。百姓有病有难,就会到龙思泉的坟前祈求健康平安。久而久之,龙思泉被当地百姓神话为了‘红军菩萨'。

          红军菩萨”的故事彰显了红军一心意为人民的情怀,反映着人民对烈士的崇敬与怀念。

    wps_doc_10(1).png                                                                     

英妈妈的牛皮囊

          1934年,16岁的英子参加红军,在兵站医院担任护士,并与红军医院刘院长相爱。婚后不久,红军开始长征,刘院长调离了兵站医院。临分手时他送给英子一个铜火柴盒,并嘱托英子把医院的借款收据都保管好。长征行进到青海时,部队被打散,英子跳崖逃进山里,被一个藏族青年救 起。 后来,英子和藏族青年成了家,在艰苦的生活中,她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红军的职责,利用医药卫生知识救过不少藏民的生命。 1975年,草场来了一支解放军的施工队伍,英妈妈小心翼翼地掏出几十年来一直珍藏 的牛皮囊,拿出里面的铜火柴盒和几张发黄的纸片,讲起了自己的身世和这些纸片的历史。 据新战士回忆,当时,妈妈双手托着黑皮囊递给我时,那颤抖的双手、渴盼的眼神.....让我终生难忘。她是在想念组织,想念她的红军丈夫。

 

wps_doc_11(1).png


0.293137s